宜都融媒訊 近年來,宜都市貫徹落實鄉村振興工作部署要求,探索“一主多元”就業模式,精準發力、定向施策、全力幫扶,千方百計穩崗就業,以就業促進農民增收,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。2022年,農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286元,同比增長8.6%。
強化主導產業“硬”拉升。近年來,隨著東陽光、興發、海格斯、新宙邦等一大批重點項目開工建設,產業項目提供的優質就業崗位逐年增多,縣城對產業和人口的集聚力、吸引力不斷增強。2022-2023年,宜都化工園先后啟動建設的產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超過55個,投產達效近20個,2022年全市在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5家,產業用工規模持續擴大,六大主導產業吸納就業人數達3.58萬人。脫貧人口外出務工規模持續保持穩定,在市域內穩定就業達5410人。
突出就業幫扶“精”引導。不斷優化城鄉一體化就業服務網絡,在全市11個鄉鎮(街道、松宜礦區管委會)設立勞動保障聯絡員,協調村(社區)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創業、技能培訓服務。利用網絡媒體、微信公眾號、“村村響”廣播推介市內優質企業和就業崗位信息1萬余條,方便農村勞動力及時掌握最新的崗位需求信息。年均舉辦各類招聘會150余場,全市120余家用工密集企業提供就業崗位6500余個,年均吸納3500余名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。搭建靈活就業平臺,7個“零工驛站”工作人員甘當“小蜜蜂”,進企業、訪商家、走社區,與各類市場主體深度對接,不斷充實崗位信息庫,收集到洗車工、電工、廚嫂、清潔工、保姆等零工崗位2500余個,幫助2060名農村勞動力找到“活兒”。在我市茶葉、柑橘采摘豐收期,“零工驛站”組織農村閑散勞動力、大齡失業人員上崗就業,增加務工收入。與長陽扎實開展勞務協作專項招聘活動12場,幫助1800余名長陽勞動力擇業宜都。
豐富就業培訓“添”活力。創新開展“工匠班”“創業班”“勵志班”三班制就業創業技能培訓,覆蓋全市脫貧人口、監測戶、殘疾人家庭等特殊群體,推進“立志與長技”相結合,激發農村勞動力、脫貧人員內生動力,共培訓脫貧人口1200余人,相關經驗做法被省人社廳官網和學習強國平臺推介。持續做強“技能培訓村村行”活動品牌,不斷改進培訓方式,在鄉鎮集鎮、村委會等相對集中的地點舉辦培訓班,方便農村學員就近參訓,提升農村勞動力、脫貧人口參訓意愿,幫助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提升就業技能。今年上半年,已在枝城、紅花、松木坪、高壩洲等地開展技能培訓班10期,培訓農村勞動力800余人,發放就業創業培訓補貼437人69.88萬元、培訓期間生活費補貼388人14.85萬元。充分發揮“楊昌兵技能大師工作室”影響力,創成焊工培訓省級地方標準,通過“傳、幫、帶”向社會輸送5000余名優秀畢業學員,“宜都電焊工”深受市場歡迎,楊昌兵技能大師工作室獲評“2022年宜昌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”。成功創成“宜都圓夢叉車工”省級勞務品牌,幫助大批農村勞動力由普工晉升為技能工人,向省內外輸送叉車工3200余人。
優化創業扶持“增”動能。優化創業扶持政策,進一步提高創業擔保貸款額度,給予創辦個體戶的高校畢業生最高50萬元貼息貸款,創辦小微企業的給予最高500萬元貼息貸款。發揮省級“返鄉創業示范園”引領作用,引導鼓勵鄉村能人、農民工、大學生等群體返鄉入鄉創業,支持農民工創辦家庭農場、專業合作社、鄉村民宿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及時落實一次性創業補貼政策。今年上半年,發放個人創業擔保貸款1663筆3.26億元、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74筆1.94億元,帶動就業6437人。認定返鄉創業222人,發放一次性返鄉創業補貼31人15.5萬元。宜都市眾科孵化器創業創新中心被評為省級返鄉創業示范園,宜都“云海家庭農場”喜獲省級返鄉創業示范項目。
做實政策托底“惠”民生。積極落實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、困難群體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代繳政策,真正實現“困有所扶、老有所養”。2023年在全市各村累計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615個,優先安置市場渠道難以就業的弱勞力、半勞力就近就業。充分挖掘農業、水利、住建、交通等項目建設就業潛力,優先吸納低收入脫貧人口務工,增加家門口就業機會,脫貧戶、監測戶在項目工地就業186人。今年來,為脫貧人口發放外出務工一次性交通補貼25.86萬元,為7家企業吸納的28名脫貧人口發放就業補貼5.6萬元,為19家企業吸納的135名脫貧人口發放社保補貼57萬元。為困難群體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保費,實現應保盡保,2023年1-7月,已為5177名困難群眾代繳居保51.77萬元。穩步提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,目前我市居保月人均養老金達到188.38元,居宜昌市各縣市首位。
(責編:向姝 李華 審核:黨艷秋)